編者按:讓時間有溫度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深藏的力量被喚醒。這是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從封閉保守落后到文明開放自信,十八洞村創造了湘西苗寨千年發展史上的奇跡。更可貴的是,這個奇跡并不是一個村子的“獨角戲”,而是一村帶百村、攜手前行、共創美好的“群像戲”。在“精準扶貧”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際,在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路上,紅網時刻新聞特別推出《村里喜訊捎北京——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融媒體報道。我們以十八洞村為原點,向著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出發,深入采訪花垣、永順、保靖、鳳凰、吉首等多個村莊,展現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的共富生態,講述湖南村莊的十年之變。

在漫長的時空長河里,苗鄉竹山村一直在等待某種召喚。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楊斌 攝影 龔子杰 視頻剪輯 彭浩 鳳凰報道
湘西鳳凰竹山村,更火,更紅了。
文旅之手正在重塑這個已有500年歷史的村寨。以至于,這里每時每刻發生的變化讓竹山村的鄉親們感慨,“這三年(的變遷),抵得上過去三百年。”
苗鄉竹山,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十月底的竹山,有故事、有調性:苗嶺無邊界溫泉泳池、星空露營基地、竹山鄉居民宿、竹山酒莊,是這里隨處可見的時尚元素;全部由村民扮演、反映苗族婚俗的沉浸式體驗劇《竹山有喜》,村居門楣隨處可見的大紅喜字,以及安頓在村民家里的“媒婆宴”“新郎宴”“新娘宴”,讓游客抬頭見喜、感受傳統文化、品嘗苗家宴的同時,還傳遞著竹山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的蝶變之喜,傾訴著竹山人擺脫窮困的喜悅和感激之情。

“我在竹山等您”。
“沉默的翅膀”等待召喚
鳳凰有兩只翅膀,一只在古城,一只在苗鄉。然而,在漫長的時空長河里,苗鄉竹山村一直與沉寂為伴,一直在等待某種召喚。
“竹山竹山山連山,走東跑西上下山,出門沒有十米平,崎嶇不平盡是坎,六月用水貴如油,溪里無水干死牛。犁耙跟著雷公跑,三年難逢兩年收。”這是曾經深度貧困的竹山村的真實寫照。
那時,竹山村作為一個純苗族聚居村、移民村和深度貧困村,全村310戶1256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274人,是湘西州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讓它和世界接軌的時間節點,指向2013年。
2018年,這里更是深度上演了一場扶貧攻堅接力賽:
是年3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及鳳凰縣住建局駐村幫扶工作隊入駐,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帶領全體村民立足資源特色,走出了一條文旅扶貧奔小康的好路子。
古老的竹山村逐漸有了新變化。“四年前住在這里好痛苦,出去要走羊腸小道繞好幾公里到碼頭。”村民說。
現在,昔日狹窄、險峻的進村道路,被改擴建成國家三級旅游公路,徹底打通了竹山與外界聯通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7月,鳳凰旅投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接過重要的一棒進場。他們在竹山景區及民宿先后投入資金5741.96萬元,開發了一系列“實景”旅游產品,讓游客在住民宿、游苗寨、觀農耕表演的過程中尋覓鄉愁、愉悅心靈……

聲名鵲起的竹山村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
絡繹不絕的游客,讓竹山“活”起來。2022年,竹山村接待游客2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1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820元增長到2022年的1.98萬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35萬元。
還斬獲多項殊榮: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入選全國100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

每天上演的沉浸式體驗劇《竹山有喜》,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游客。
聲名鵲起的竹山村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來自龍山的游客廖輝就是看到朋友圈后第一次到竹山村來游玩、住民宿,“好興奮,昨天來走了一圈,感覺住在這里的人真幸福!”
這里儼然形成了一個巨大磁場:外村鄉親來竹山就業了,粵港澳乃至全國的游客來這里打卡了,甚至來自法國、意大利的游客也慕名到訪這個“半坡村落”了……
磁芯,來自距此不足百公里的湘西十八洞村。
多次前往十八洞村“取經”
“沒法不幸福”的竹山村民現在收入有“三金”:薪金、租金、股金。
“村民上班有工資,閑置房、閑置地出租給我們有租金,年底還有分紅。”湖南省民宿協會常務副會長、湖南省景區協會副會長、省文化旅游促進會副會長、鳳凰旅投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順心說。
竹山之所以成功,在于牽住了牛鼻子,即“社區式(指居民與景區共生一體)旅游運營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協調景區開發和原住民的利益” 。
這個問題沒那么容易解決。十八洞村繪就的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宏偉畫卷,如通過入股分紅等方式,推動村落發展,給了起步之初的竹山村啟發。
曾經多次前往十八洞村“取經”的張順心說:“現在,竹山村和十八洞村互動頻繁,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進步。”
2023年6月,全國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湘西召開,意在總結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的成效和經驗。
期間,與會代表前往“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以及竹山村等立足資源稟賦、走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之路、打造出鄉村振興湘西樣本的村落考察學習。這讓十八洞村和竹山村再次走在一起。
回到起初,有了他山之石,張順心帶領團隊在竹山村創新打造旅游產品的同時,將村內資源變資產、產品變商品、農民變股民,吸納村民參與文化旅游產業,實現了“村民在景區上班,打工不出村,致富在家門”。

在竹山,每個村民、每棟房屋,甚至一草一木都成為竹山旅游開發的借力者。
竹山村民、“演藝村長”吳旗榜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村里做“攔門酒”演員,每月工資2200元,他說:“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門口就業,好得很!”
旅游開發,也“開發”了村民吳國安家的牛。在竹山村農耕文化展示區表演犁田的它,成為“全國最‘牛’的牛”,拿“年薪”4000元。
這對村民們震動很大。幾十年來,大家做著同樣的事,如今卻有著不一樣的含義。是什么力量能夠點石成金?是什么技巧做到精妙包裝?
在鳳凰旅投、村兩委的推動下,市場和營銷雙手舞動,在竹山,每個村民、每棟房屋,甚至一草一木都成為竹山旅游開發的借力者。

竹山村給老年人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回鄉的根,讓老人老有所養,發揮了村民在傳統村落中的推動作用。
無論是寨子里給游客表演顛簸箕的大娘,還是打著小旗如數家珍的導游大姐,“每月工資2000多元,我們給老年人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回鄉的根,讓老人老有所養,發揮了村民在傳統村落中的推動作用。”張順心說。
反觀村民對旅游開發的認識,對張順心的認同,從他們對游客、甚至是景區擺放的幾十個景觀陶罐看得出。

陶罐反映了村民對旅游開發的支持相當大。
“景區開發了三年,陶罐擺了三年,你看看,至今沒有一個破損,沒有一個拿走用于腌咸菜,還擦得光光亮亮的,大家對我們的工作支持相當大。”陪同記者走在竹山的角角落落,不時和迎面走過的鄉親們聊上幾句的張順心感慨。
竹山村的和諧和紅火,還點燃了大家的干事和創業激情。在寨子里陪同記者采訪時,張順心遇到了村支部書記。兩雙大手握在了一起,“老伙計,今年勢頭不錯,我們更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啊!”
“竹山村模式”聲名遠播
沒錯,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如何邁向鄉村振興?還得擼起袖子加油干!
好消息是,這個問題,竹山村已經有了答案。
在張順心心里,“往大里”說,在竹山村的實踐中,山水資源是依托,社會資本是動力,商旅業態建設是重點,共同富裕是目標。

通過深度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等實踐,竹山村模式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模式。
通過深度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合理規劃、有效利用民俗資源,精心打造獨特的文旅“場景”,通過利益聯結機制發動村民廣泛參與共同創業,竹山村模式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模式。
拳頭產品“愛在竹山”景區、竹山苗嶺無邊界泳池、竹山鄉居民宿、星空露營基地“四個業態”全新推出,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發展。
可以說是吃透了竹山村的農村傳統建筑、農耕器具、民間技藝、民間習俗等資源,實現了活化利用。
“往小里”說,服務還得跟上,細節還要提升。在每日上演三場的竹山劇院,演出完畢,張順心還在給全體演職人員復盤,改進演出節奏問題。
對民宿管家的培訓也開展了很多輪,體會到“知行合一”的龍金葉說:“我是本地村民,原來在家帶孩子。以前民宿如何運營靠自己摸索,現在培訓后摸到了門道。”
眼前的竹山,沱江蜿蜒流淌,竹山鄉居63棟獨棟民宿面朝江水,掩映在青山綠水間。
這個如今已成湘西最大集群的民宿,原本只是閑置的民房。成為民宿的契機,緣于張順心他們“第一次只能開皮卡車進來”,看到第一抹陽光打在石頭墻上的時候,腦海里的火花也一下點燃了
——懸崖邊打造民宿村!
而且,以竹山村輻射周邊的旅游版圖正在擴大:鳳凰旅投在老洞露營基地投入建設資金214.34萬元;在長潭崗休閑度假村投入建設資金1033.34萬元。
一條鄉村振興旅游專線呼之欲出:長潭崗度假區→老家寨→竹山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竹山鄉居(旅游民宿)→花垣十八洞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在竹山村的“宏圖大業”藍圖中,村1組、3組已從山區變景區、舊房變新房,村2組、4組圍繞旅游做特色農業服務的大文章已經開篇:2組突出種植迷迭香中藥材產業,已種植140多畝,今后還將發展觀光型農業……

不少年輕人回來了,傳承非遺技藝,還成為非遺產品的直播達人。
年輕人也成為竹山村長遠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為此,竹山村通過文化創新引進項目資金100萬元,成立非遺產業合作社,建立家庭非遺作坊,20余名非遺傳人獲得穩定收入。
“不少年輕人回來了,傳承非遺技藝,還成為非遺產品的直播達人。”36歲的竹山古寨景區經理伍藝指著背后編制屋里跟著老人學習的回村姑娘說。而她自己,也是眾多竹山村返鄉就業者中的一員。
入夜,群山環繞中的竹山村燈光閃爍。浩瀚星斗下,深山苗寨的山鄉巨變靜靜鋪陳,與十八洞村一樣,成為當地一顆耀眼的星。
來源:紅網
作者:楊斌 龔子杰 彭浩
編輯:楊姝
本文為中國·十八洞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ww-228444.com/nograb/646755/97/1323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