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讓時間有溫度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深藏的力量被喚醒。這是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從封閉保守落后到文明開放自信,十八洞村創造了湘西苗寨千年發展史上的奇跡。更可貴的是,這個奇跡并不是一個村子的“獨角戲”,而是一村帶百村、攜手前行、共創美好的“群像戲”。在“精準扶貧”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際,在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路上,紅網時刻新聞特別推出《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融媒體報道。我們以十八洞村為原點,向著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出發,深入采訪花垣、永順、保靖、鳳凰、吉首等多個村莊,展現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的共富生態,講述湖南村莊的十年之變。

夯坨村。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璇 秦樓 李賽鳳 龔子杰 樊令鈺 蔣利君 向力 湘西報道
夯坨村有過兩次高光時刻。
一次是“出道”。2021年正月初七,長在懸崖邊的苗寨——夯坨,下了一場大雪,整個村莊變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分外古樸。
年后上班的第一天,這里迎來了吉首市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現場會。當時,有人感慨:“沒想到在深山之中,還有這么一方世外桃源。”
銀裝素裹的村莊,出現在來人的朋友圈里,一傳十,十傳百,夯坨村的美麗雪景,驚艷了山外人。
還有一次是“出圈”。當慕名而來的人漸漸增多時,夯坨村終于在2023年五一引爆了人流。人們為了縹緲的云霧而來,為了高山峽谷而來,為了栽滿山道的五彩月季而來。
懸崖之上,云海茫茫,有了“云上夯坨”這個IP的加持,阿婆山下的古老苗寨,年輕人活躍,創意頻出。從一座凋敝的后山村,蛻變成了湘西的“網紅村”。不僅吸引來了附近村寨來學“堆柴火”,更是吸引了十八洞村的年輕人來交流音樂和藝術。
創意“就地取材”: 堆柴火堆出獨特景觀,附近村寨慕名來學
夯坨村隸屬于吉首市己略鄉。在苗語中,“夯”意為峽谷,“坨”意為樹林,這里山巒疊嶂、流水潺潺、 古樹成蔭,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夯坨”這個名字。
2020年,一條“彩虹公路”的通車,讓夯坨村的區位優勢開始顯現。
這條位于吉首市洽比河畔的X077旅游公路,宛如彩帶縈繞在翡翠山巒。

彩虹公路。
開通之前,夯坨村是己略鄉最偏遠的村。通車后,夯坨村與保靖縣的呂洞山、吉首市的矮寨德夯景區連成交通旅游大環線,不再“與世隔絕”。
10月中旬,我們從吉首市區出發,沿著彩虹公路行駛18公里,駛入了秋陽里的夯坨村。
夯坨村分為上、下夯坨兩個自然寨。下夯坨是村部駐地,上夯坨地勢較高,三面臨崖,抱林而居。隨著山路盤旋而上,村莊漸入云霧。
聽己略鄉政府工作人員說,以前上夯坨交通不便,從山下到山上幾乎全是泥巴路,甚至還要淌過一條河道才能到達。“上寨弱,下寨強”的局面固化了很多年。
夯坨村村子不大,全村面積8.7平方公里,總人口800多人,其中常住人口300多人。村里外出務工的人多,賺了錢之后就在吉首甚至更遠的城市安了家。也正是這個原因,夯坨村的自然環境和傳統苗族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2021年,又一輪的駐村工作開始。夯坨村成為湘西州政協機關的鄉村振興幫扶點。駐村工作隊慧眼識珠,千年苗寨古樸靜美,百年古樹郁郁蔥蔥,在他們眼中,都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態。
“一組22戶人家,清一色木房子,周圍三面臨崖,古樹成林圍抱,常年云霧繚繞,就是一幅水墨畫。”時任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的彭怡,在摸排走訪期間,被夯坨村的美景撬動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念頭。
彼時,距離夯坨村直線距離20余公里的十八洞村,鄉村旅游正發展得如火如荼。
如何借鑒有效的經驗,大家都認為,十八洞村發展鄉村游,有一個很大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一座典型的苗寨古村,90%以上的建筑都是傳統建筑。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這一路走來,特色民居還保留得很好。而夯坨村恰好也具備這一特點。
“游客喜歡看古老的民居,但前提是把衛生搞好。”作為女性,彭怡喜歡從細微處著手,愛干凈、愛整潔也是她的特質。她觀察發現,這里的村民有撿拾柴火的習慣,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有大小長短不一的柴火,于是決定從整理柴火入手,治理改善人居環境。
試點從一組寨口那戶人家入手,駐村工作隊、村干部和戶主一起,花了兩天時間,把柴火粗細歸類,長短統一,靠墻堆齊。整理出來之后,效果出奇的好,柴火與苗屋相因相生,既原生態,又整潔美觀。

柴火堆上清晰可辨“云上夯坨”字樣。
成功之后,這項工作便由點及面地展開。
效果很快顯現,古樸別致的柴火堆點綴在青瓦木屋的苗寨里,別有一番風情。
借助短視頻平臺宣傳傳播,有游客特意尋來這些柴火堆前拍照拍視頻打卡,有效地帶動了苗寨的旅游。附近村寨甚至鄰縣鄉鎮的工作隊、村兩委,也紛紛跑來參觀學習“堆柴火”的經驗。
接下來,夯坨村還打造了傳統木屋樣板房、鋪設青石板路、扎制竹籬笆、栽種爬藤花卉,評選“最美農家”、引導群眾房前屋后栽花種樹勤打掃、物品堆放整齊,營造舒適環境,共建美麗家園。
對夯坨村的改造重在修舊如舊,不做破壞性的建設,去掉那些不和諧的色彩,如拆掉了一些藍色鋼瓦棚,民居都用木頭和杉樹皮進行修復。
駐村工作隊還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產業路、攔河壩、蓄水池、太陽能路燈、停車場等一系列鄉村振興民生項目落地。
2021年度夯坨村成功申報為州級傳統村落,2022年度被確定為全州人居環境治理示范點。
村里的基礎條件好了,環境美了,游客紛至沓來。從前,大家循著柴火堆而來,現在,他們被這里生態宜居的“世外桃源”之美所吸引,紛紛前往感受“云上夯坨”,并打卡拍照,向更多人宣傳。

來夯坨村游玩打卡的游客。
金秋十月,我們在村中漫步,穿梭于曲徑通幽的小竹林,清一色的苗家木質建筑,古樸靜美;走在青石板路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處處皆景;站在高處,仿佛置身仙境,“云上夯坨”果然名不虛傳。

曲徑通幽的小竹林。
組建深山樂隊:借十八洞的名,吸引來了十八洞的人
青瓦上冒出裊裊炊煙,不時有自駕游車輛駛入村落,尋味一桌地道的苗家菜。
“苗家的阿哥,有心上人咯!苗家的阿妹,情花開了!太陽出來,我們去耕耘喲!……”在“深山當家鴨鋪”農家樂里,一鍋香氣撲鼻的土鴨被端上火塘的同時,一陣悠揚高亢的歌聲也隨著肉香飄出了木屋。
這是返鄉創業青年龍先宏和他的“湘西深山樂隊”插電開唱了,同時鄉里鄉親和游客們也開飯了!
38歲的龍先宏早年在深圳打工,之后又在長沙做英語教育培訓。從經歷了“發展得蠻好,賺到了錢”到“因疫情上不了課,要開始‘燒’房租”,龍先宏沒有猶豫,2022年,決定回鄉創業。
這樣當機立斷的底氣,來自于這些年家鄉的發展,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和苗寨的鄉愁,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他。
現在什么最火?網絡直播、短視頻最火。
十八洞村的施康也是從城市回到了大山,創建視頻號,不僅拍攝鄉村生活,還開展直播帶貨。
在他的鏡頭里,更多的人看到了十八洞村,看到了傳統的苗族刺繡,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湘西臘肉,也看到了十八洞村的山泉水和獼猴桃。
龍先宏也決定,從網絡入手,讓更多的人看到“云上夯坨”。不過,頭腦靈活的他,這次想創一個“新玩法”。
基于之前做英語教育培訓養成的職業素養,他認認真真做了一份《商業計劃書》,以PPT的形式,在自家老房子的平臺上舉行了一場小型“路演”。
龍先宏拉來了自己的弟弟龍先利、妹妹龍梅,在外干廚師的龍云章,在吉首醫院上班的龍玉玲和龍蘇琴,一共6個人,組成了湘西深山樂隊,同時經營農家樂,推出苗家美食,當家菜就是吉首人過年過節都要吃的炒鴨子。

湘西深山樂隊部分成員。
因為是音樂+美食的形式,所以,樂隊的6人都身兼數職。大當家龍先宏是主創兼吉他手,二當家龍先利是鼓手兼廚師,三當家龍云章是貝斯手兼廚師,四姑娘龍梅和五姑娘龍玉玲是和聲,六姑娘龍蘇琴是主唱,還負責廚房直播策劃。
“為什么要叫‘湘西深山樂隊’,而不叫‘云上夯坨樂隊’,我是有考慮的。”龍先宏說,因為十八洞村“首倡之地”的名氣,湘西的名氣也更大了。“我們想借十八洞的名,借湘西的名,把深山里的夯坨好好推一推。這塊牌子不單純是為一個村打造的,今后還想為整個湘西的鄉村旅游做點事情。”
為了這個理想,當初每天把胡子刮得干干凈凈,穿著西裝、皮鞋上班的龍先宏,回到家鄉后,把自己還原成了一個粗獷的苗家漢子,黑色頭巾、銀色大耳環,絡腮大胡子,拿起吉的他,霸氣中帶著幾分柔情。
“我是聽苗歌長大的,旋律歌詞都很美。”這些年,龍先宏先后創作了三四十首歌曲,回來以后以創作苗歌為主。其中,《農民的孩子》《趕集夯沙》《一眸十年》等歌曲,傳遞著苗家人特有的質樸與熱情,在抖音和視頻號中收割了大批流量和粉絲。“這些歌詞寫的都是村里真實發生的事,唱的就是苗家人的生活。”
湘西深山樂隊和深山當家鴨鋪是深深綁定在一起的。一有空,他們就會直播,有時候唱苗歌,有時候炒鴨子。

懸崖上的“深山音樂會”舞臺。
“先把流量帶起來,村子火了,再把村里的農產品推介出去。”對于未來,龍先宏有自己的想法和規劃,在3至5年內,開辦鄉村音樂節、銷售湘西美食、舉行讀書會,讓更多的人來休閑旅游。
線上引流、線下引客,是當初龍先宏在PPT里展示的,如今,他們的創業之路正在按照這個模式一步一步穩扎穩打。“這里的客人有60%來自抖音,基本實現了我們的小目標。”
龍先宏說,昨天還來了兩名十八洞的年輕村民,過來交流經驗,大家進行了思想的碰撞,很有火花。以后還想邀請全國各地參與鄉村振興的人過來,舉辦線下分享交流會。“我希望能用文學和藝術來改變一個村莊。”
學十八洞講好故事:我們有情歌更有“好傳說”
夯坨村的黨支部書記龍建文,也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他是最早回到夯坨村的那一批人。
“村里好多廚師都是我的徒弟。”深山當家鴨鋪的二當家龍先利、三當家龍云章早年都外出跟隨龍建文學過廚。
2020年,曾經在外打拼了20余年,在吉首開飯店的龍建文,選擇回鄉創業。
“回來后,收入、環境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但是龍建文沒有后悔,他開酸菜加工廠、開農家樂,就像當初帶學徒,讓村里年輕人有了一門謀生的手藝,如今,他又做起了村里致富的帶頭人。
因為熱心村中事務,為人和善,2021年,龍建文被選為村支委委員,2023年又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2022年夏,曾經跟龍建文學過廚師的石治新也返鄉了。45歲的他,用自家房子開了一家名叫“云上居”的農家樂,供游人就餐。在這里,可以吃上酸魚、酸肉、桃花蟲、水蜈蚣等地地道道的苗家美食。

“云上居”老板石治新。
生意不錯,營業僅半年,石治新又租下鄰居的房子拓展營業。
“村子有了年輕人的加入,就有了活力。”龍建文很高興大家又回到了一起,勁往一處使的感覺真好。
如今,夯坨村村民還攥著一本致富經——“黃金茶”的種植。

夯坨村黨支部書記龍建文在茶園里。
夯坨村人均種茶面積達1.9畝,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1600余畝,春茶采摘達2.5萬余公斤。駐村工作隊利用駐村優勢,對接相關單位及企業,拓寬茶葉銷路。“將來還要鞏固提升茶葉產業,茶旅融合發展,搭建電商平臺,助推村產業發展。”
夯坨村與保靖縣呂洞山僅一隧之隔,兩村之間流傳著“阿公山”和“阿婆山”的傳說。己略鄉黨委書記向甫州說,將來還要完善這個故事,開發鄉村體驗游項目,帶動民宿、餐飲等業態發展。
“我們也要像十八洞村一樣,講好發展的故事,把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有資本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龍建文說。
向甫州說,做好文旅茶旅融合文章,是夯坨村發展鄉村旅游的關鍵。“云上夯坨”吸引返鄉青年創業開辦農家樂,推介苗家美食,是他們的生活;成立湘西深山樂隊,用苗歌唱出家鄉的美,是苗家人的夢想。一邊是夢想,一邊是生活,夢想與生活在“云上夯坨”實現了完美融合,升華了鄉村振興的時代價值。
暮色降臨,家家戶戶燈盞亮起。在懸崖邊的一片草坪上,一場原汁原味的苗語音樂會,即將開始。
“太陽出來,我們去耕耘喲!太陽下山,我們唱情歌喲!……”隨著歌聲響起,篝火燃起,映紅了村民的笑臉,也映紅了未來的日子。
相關鏈接:
來源:紅網
作者:劉璇 秦樓 李賽鳳 龔子杰 樊令鈺 蔣利君 向力
編輯:翁子茜
本文為中國·十八洞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ww-228444.com/content/646755/96/1323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