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進的思想,總是與非凡的事業彼此輝映;科學的理論,總是與偉大的實踐相互激蕩。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岳麓書院時,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岳麓書院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一個策源地和有重要影響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科學論斷和全新定位,寓意深刻,影響深遠。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湖南十分重視新時代紅色地標的引領作用,把岳麓書院打造成展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思想成果的重要窗口。

湘江之畔的岳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
2020年9月17日,細雨飄飛,正在湖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座千年學府,望著高懸的“實事求是”匾額,久久凝思。
2000年前,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寫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記述古人傳承文化、求索真知的故事。
1917年,懷揣實業報國夢想的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手書“實事求是”懸掛于岳麓書院講堂,將其作為校訓,引導學生從事實出發,崇尚科學、追求真理。
彼時,青年毛澤東寄住在岳麓書院的半學齋,深受其熏陶,常在此思索“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方法。
“實事求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精髓,首先在這座千年學府緣起和升華。

▲ 2020年9月17日,正在湖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千年學府岳麓書院調研。(圖片來源: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在岳麓書院調研時,提出了“岳麓書院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一個策源地”的重要論述,為岳麓書院標注了新標高,為這座千年學府“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偉大勝利的思想路線,也是中國共產黨鑄就輝煌的重要法寶。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出了彪炳史冊的偉大奇跡。
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第一次對“實事求是”做了全新的、科學的闡述,明確將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1943年,“實事求是”被毛澤東題為中央黨校的校訓。1945年,黨的七大將“實事求是”寫入黨章。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中華民族站了起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立了起來;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富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近代百年苦難的中國開始強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過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實事求是。今天,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還是要靠實事求是。”

▲ 高懸在岳麓書院講堂前的“實事求是”匾額,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陳佳祺 攝)
今年5月,湖南省委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若干措施》,提出“把岳麓書院打造成展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思想成果的重要窗口”,賦予這座千年學府新的使命。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現場“授課”,為岳麓書院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指引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岳麓書院考察時,湖南大學師生正在此地上移動思政課,總書記現場為師生上了一堂既深刻又生動的“思政課”。
“早期的《共產黨宣言》,主要還是一批革命家在蘇聯看到的蘇聯版本,把蘇聯的東西直接拿過來就用,就好比我們習慣喝白酒、二鍋頭,他們卻習慣喝伏特加,會不適應。雖然本意是好的,但是這樣領導中國革命,不結合中國實際,就會失敗。”
習近平總書記用“伏特加”“二鍋頭”的形象比喻,生動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土化的重要性。總書記又列舉了“小康”“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耳熟能詳的概念,指出這些概念都是從文化經典中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師生們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期望。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這樣教導師生,他自己一直率先垂范,特別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豐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成為重要內容。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濤卷起巨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重大論斷,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孕育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察,與師生們親切交流,為學校開設的移動思政課堂點贊,強調“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圖片來源: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對岳麓書院名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新注解,讓這扇重要窗口成為湖南在新時代人才不斷噴涌的見證。
習近平總書記即將離開校園時,他站在岳麓書院門口,面對大禮堂前面的莘莘學子表達了希望與祝福:“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岳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我說這個‘于斯為盛’,‘斯’不僅指原意所表達的‘這個地方’,在現在的背景下,也是指‘這個時代’。”

▲ 岳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于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陳佳祺 攝)
湖南人才輩出,近代以來留下了“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佳話。
湖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走出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成就了“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的璀璨榮光。
進入新時代,湖南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人才隊伍持續壯大,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提供了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對“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新注解,賦予其“時空”概念,不僅激勵岳麓書院,也激勵湖南全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創新選才用才機制,讓新時代人才不斷噴涌,不斷續寫“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榮光。

▲ 岳麓山上松濤陣陣,岳麓山下書聲瑯瑯。(陳佳祺 攝)
薪火相傳,致知力行。
岳麓書院,古木參天,生機盎然,游人絡繹不絕。人們或駐足于楹聯碑文前聆聽跨越千年的故事,或徘徊于講堂學齋感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
岳麓書院倡導的實事求是精神,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人物,讓岳麓書院這塊寶地贏得千年美譽。
如今,岳麓書院作為展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思想成果的重要窗口,繼續用思想的火炬,照亮嶄新的時代。

▲ 鳥瞰岳麓書院。(陳佳祺 攝)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時代呼喚新作為。
湖南廣大黨員干部傳承著、發揚著實事求是精神,直面時代之問,勇擔為民之責,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總策劃:賀弘聯
編 審:唐炎林 黃軼
撰 稿:譚忠欣
制 作:唐瑤 鄭玉焓 莊程
來源:紅網·觀潮的螃蟹
作者:譚忠欣
編輯:張立
本文為中國·十八洞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ww-228444.com/content/2022/10/12/1192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