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3月17日岳陽訊(通訊員 鄧素妍)一座曾經“一窮二白”的小鎮,如何通過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后來居上,逆襲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湖南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地處湘江尾閭、瀕臨洞庭湖畔的“中國藠頭之鄉”岳陽市湘陰縣三塘鎮給出了有力回應,以華麗蛻變道出“振興密碼”。
破解特色產業提質難題,探索致富“新路徑”
“菜中有奇味,藠頭似靈芝。”三塘人談鄉愁,總是離不開藠頭。藠頭是藥食同源的綠色珍品,湘陰縣三塘鎮已有近千年栽培史,是“單心全白長柄藠”原產地之一。當地土壤溫潤疏松肥沃,土質排水良好,種植出的藠頭品質上乘、生脆鮮美,2005年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然而,傳統藠頭存在種性退化、連作障礙等瓶頸,種植產量不高。近年來,三塘鎮深入實施特色農業增效工程,精準鎖定“種質創新”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2024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在藠頭核心產區三塘鎮建立種質資源圃,收集全國各地區優質藠苗,為后續選育優良品種,發掘優質基因打下基礎。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優勢,三塘鎮與省蔬菜研究所進行深度合作,聯合科技公司設立組培實驗室,鉆研組織培養技術實現藠頭品種提純復壯,使得單產量大大提高,畝均綜合收益實現突破。
2019年,三塘鎮首創稻藠生態輪作技術路線,打造藠頭生態輪作示范基地,選取低鉻、高產、抗性強的優質中熟晚稻品種,以及高產、優質、抗性強的單心長柄藠品種開啟稻藠輪作。為突破藠頭銷售季節性限制,投入3200萬余元用于本地冷鏈設備建設,成功打造“鮮藠”冷鏈專區,實現藠頭銷售四季常旺,藠農收入水平上升新臺階。

湘陰縣三塘鎮民岳村順意合作社。
新技術賦能下,“小藠頭”做成了“大產業”,農民口袋“鼓了起來”。目前,全鎮藠頭規模化種植總面積達1.5萬畝,年產量3.2萬噸。培育藠頭合作社14家、規模加工企業11家,搭建藠頭產業冷鏈倉儲基地21個,發展鮮藠銷售企業2家、網絡電商11家,藠頭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0億元。
構建機械化生產體系,打造智慧農業"新標桿"
春耕備耕時段,三塘鎮碩旺農機專業合作社里一片忙碌場景:自動化育秧流水線轟鳴運轉,覆土、播種、淋水一氣呵成;穿著工裝的農戶穿梭于育苗床間,熟練操作著,為培育優質健壯的秧苗做準備。這家育秧工廠將在今年早稻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
“合作社是去年成立的,總投資大概200萬元,整體面積有6000平方米,采用統一集中機械化育秧方式,能為近3000畝早稻提供秧苗。”合作社負責人、金崙村種糧大戶張國介紹說。
集中育秧工廠使用高強度結構框架和優質薄膜,使秧苗的生長環境相對平穩適宜,對氣候溫度的適應能力強,穩定性好,能較大程度阻隔外界害蟲,減少外界粉塵等對溫室內作物的污染。采用水肥一體化噴灌技術,在通風和排水上也十分方便。加上遠程自動化控制,可智能調節室內溫度,大大減少勞動強度,降低勞動力成本。
近年來,三塘鎮全力推進傳統育秧向集中化育秧轉變,積極打造集催芽、育苗、施肥、移栽、農資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育秧工廠,為農戶提供“一站式”惠農服務,有效提高了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為推動糧食穩定增產、農業提質增效提供強力保障。
港口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激活振興“新引擎”
虞公港項目建設作為“強省會”戰略重要水運交通樞紐工程,被列入“全省十大基礎設施項目”。作為虞公港建設的主陣地,全鎮上下集中力量提供項目服務保障。2024年12月,虞公港一期工程正式開港運營,為省市區縣放大發展優勢提供了新平臺、注入了新動力。

虞公港碼頭。
虞公港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優勢,將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將港口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強化藠頭等農特產業的縱向延伸和橫向聯合,降低物流運輸成本,不斷拓展農產品加工、農家特色小吃、農村電商物流等鄉村振興多元產業鏈條,打造洞庭湖地區綠色食品集聚區。
在此關鍵時期,三塘鎮著手實施“硬件提質”工程,實現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道路提質“白改黑”均實現全覆蓋。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余畝,疏浚渠道30余公里,安裝臨水臨崖路段防護欄10.8公里,完成交通主干道提質升級改造42.5公里,鎮村面貌煥然一新。
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三塘鎮聚集新質生產力各要素,不斷改進傳統耕作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未來,“藠頭小鎮”將繼續聚焦產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目標,以藠頭為切入點,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來源:紅網時刻新聞
作者:鄧素妍
編輯:鐘保
本文為中國·十八洞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ww-228444.com/nograb/646947/51/14787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