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讓時間有溫度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深藏的力量被喚醒。這是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從封閉保守落后到文明開放自信,十八洞村創造了湘西苗寨千年發展史上的奇跡。更可貴的是,這個奇跡并不是一個村子的“獨角戲”,而是一村帶百村、攜手前行、共創美好的“群像戲”。在“精準扶貧”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際,在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路上,紅網時刻新聞特別推出《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融媒體報道。我們以十八洞村為原點,向著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出發,深入采訪花垣、永順、保靖、鳳凰、吉首等多個村莊,展現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的共富生態,講述湖南村莊的十年之變。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楊怡晴 陳嘯鼎 鐘家英 張盟 張藝凡 蔣利君 湘西報道
在湘西的大山里,我們一再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幻莫測。
包茂高速沿途,當我們的車穿過麻栗場隧道、駛上尖巖高架橋,云霧猛然散去,視野在一瞬間豁然開朗。同事指著那片開闊說道,那座山的山腳下就是沙科村,行駛到這個位置幾乎可以眺望村子全貌。
這山是被譽為“花垣八景之首”的尖巖山,因其南北看似古代官帽,東西方向看像一支毛筆,故而也叫文筆峰,苗語地名為“仁寶彎”。有人為山譜了聯——“尖山似筆,倒寫藍天一張紙”,這句話也寫在了沙科村入村不遠處的一個小廣場上。
沙科村似乎并不是一個“典型”的苗鄉村寨,村子沒有“藏”在深山之中,反而以一種敞開的狀態歡迎四方來客。“沙科村的地理位置和沙科村的人一樣,有什么東西都‘藏不住’。” 沙科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劉再勤笑著說道。
于是,我們對“藏不住的沙科村”的好奇升騰至頂點,決定一探究竟。
探索——
“不讓土地閑著”
10月16日早上八點半,在湘西花垣縣麻栗場鎮沙科村,久違的陽光毫不吝嗇地鋪滿村前的1000余畝梯田,將連日陰冷累積的田間積水稍稍曬干。
此時,數臺從全鎮召集來的旋耕機和拖拉機停在沙科村村部前的廣場上,計劃用兩天時間完成全部梯田的耕耙作業,為冬植冬種油菜做好準備。而在沙科村村部左右兩側的龍泉與鳳泉,趁著天氣晴好,村民們三三兩兩湊在一起清洗厚重衣服或被子。

沙科村村民正在為冬植冬種油菜好準備。
一大早,劉再勤就和村支兩委的干部以及村民一起扛化肥、搬種子,做耕種前的準備工作。“我們農民就要在土地上作文章,把這片土地經營好,讓老百姓收獲利益最大化的回報。” 他說道。
為了“不讓土地閑著”,2021年秋季,沙科村有效整合村前1000余畝梯田,開始試種油菜花。翌年3月,沙科村成立了花垣縣第一家村集體經濟聯合社旗下獨資經營性主體——花垣縣沙科勞務有限公司。
黨員帶頭種,無勞動力村民的土地由勞務公司代種代管,通過發展“油稻輪作-稻中有魚”產業,統一運作,沙科村實現了農產品畝產值達4000元以上。
沙科村第一駐村書記石平凡向我們介紹道,2022年,油稻輪作產業使村民增收40萬元以上;通過動員村民參與產業建設、項目工程建設的“公司+勞務經濟”模式,使其在村域范圍內就能獲得勞務收入,僅2023年家門前務工的村民收入達35萬元以上。
采訪過程中,劉再勤常常說,沙科村的村民們很信任村支兩委,十分支持他們的工作。而這份信任的來源是,真心換真心。
2014年,劉再勤當選為沙科村黨支部書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村支兩委的干部與村民一起修了進村的那條長約1.1公里的路,將其從2.5米拓寬至6米。
在當時,為了修建這條路,村子里有87戶人無償參與其中,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甚至主動讓出宅基地。后來,這份精神也感染了花垣縣委縣政府,縣里出資將這條路柏油化。
劉再勤說,這條路修成了,村民們的心也聚齊了。事實也的確如此。
動員村民群策群力;取消“垃圾圍”,讓垃圾分類“回家”;推進亮化工程,新設路燈200盞;全面完成“廁所革命”……近年來,治理得當、生態宜居的沙科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檔案工作服務農村基層治理試點村、全省美麗鄉村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州鄉村振興示范村,村黨支部被評為全州先進基層黨組織。
連接——
“近鄰”之間的互相成就
秋日的沙科村,農業機械轟鳴作業,劉再勤在田埂間穿梭,不時地駐足凝視,似乎透過土地看到了來年油菜花盛開的景象。
生機不止此處,在村中一個籃球場上,來自花垣縣各個村子的青年們正在陽光下揮灑汗水,簡陋的場地遮掩不住蓬勃朝氣。

籃球場上揮灑汗水的各村青年。
這是由花垣縣駐村工作管理辦公室主辦的首屆“村BA”男子籃球賽,全縣共有來自10個鄉鎮的32支球隊報名參賽,沙科村成為了賽場之一。也因此,原本村部前開闊的廣場早早就沒了“停車位”。村里人不放過任何商機,競相在周圍擺起了攤子,販賣零食小吃。
籃球賽上吶喊聲在村中環繞,“叫醒”了原本安靜的村寨。在距離籃球場不遠處的一個苗家院子里,75歲的劉正姐給我們表演了一段她擅長的苗鼓。
一曲畢,她朝我們擺擺手說:“現在年紀大嘍,跳不動了。”事實上,她打鼓時動作干練、步伐矯健,全然不似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
“別看我是苗繡傳承人,我也很會打苗鼓,好多人請我過去教他們。” 劉正姐頗為自豪地告訴我們,她現在打的這面鼓就是別人贈送給她的。
劉正姐是湘西苗繡州級傳承人,因為苗繡,她不僅創辦了自己的民族服飾公司,還常常開培訓班傳授苗繡技藝,“桃李滿湘西”。

正在繡苗繡、打花帶的村民們。
作為湘西苗鼓、苗歌、苗繡、苗醫等傳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的沙科村,向十八洞村輸送了不少傳承非遺文化的人才。
劉正姐告訴我們,很久以前十八洞村老支書石順蓮就曾邀請她去十八洞村教村民繡苗繡,“上個月還有人請我去十八洞村教接龍舞。”她笑著說道。
中國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互為近鄰的十八洞村與沙科村,在發展道路上絕非“平行線”,而是彼此交織。
“十八洞村是新時代的紅色旅游景點,而我們是農旅結合的發展思路,各有特色。”劉再勤說道。
2020年10月15日,十八洞村掛牌“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次年,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獲評國家5A級景區,并入選了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十八洞村已接待縣內外黨性教育和青少年研學人數達10萬余人次。
與火爆的旅游熱潮相矛盾的是,村子的旅游承載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旅游或研學高峰期時,十八洞村的承載能力其實難以滿足游客需求。因此,與周邊村子或景點合作,進行游客分流,無疑是一種三方共贏的選擇。
因為距離十八洞村僅9公里,沙科村常常組織村支兩委干部以及所有關心村子發展、有想法的村民們一起去十八洞村考察學習。“回來之后,大家都熱血沸騰地要以十八洞村為目標努力發展。”劉再勤告訴我們,在一次次碰撞、學習、思考的過程中,沙科村村民們達成了走農旅結合、打造研學基地的發展路子的共識。
“坐在家里就能賺錢,多好!”——帶著樸素的心愿,沙科村開始與十八洞村對接,商討如何引流一部分游客、研學團隊到沙科村。今年7月以來,湖南師大附中、吉首大學師范學院、中山大學等研學團隊相繼來到沙科村開展研學,敲開了沙科村打造研學基地的“大門”。
機遇——
在空港新區“起飛”
8月18日,湘西邊城機場正式通航,“精準扶貧”首倡地邁入航空時代。原本平常的一天,因為通航,讓許多人難以忘懷。
沙科村距離邊城機場5公里,站在后山頂上,可以眺望到機場機坪。沙科村的一位村民向我們回憶,通航當天去機場必經之路上,全是特意來看飛機的周邊村民,并且村民們還自己“開發”了一些看飛機的最佳位置。

邊城機場機坪上,一架飛機剛剛著陸。
10月16日,我們獲準進入邊城機場內部采訪,在機坪右側圍欄外的土坡上有一條明顯的人為踩踏出來的痕跡,這或許就是村民們看飛機的“野景點”。
名為“邊城”的機場,讓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沈從文。
據說,1923年8月,21歲的沈從文離開湘西,耗費19天的時間才艱難地抵達北京,由此可見路途之曲折、位置之偏遠。即使是到了現在,常年生活在湘西大山里的人們,不消說坐飛機,可能都很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民航飛機。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飛機通航所引起的“觀光”熱潮——不僅是好奇,更是因為期待。這顆期待的種子在更早以前已經種下。
2017年1月12日,湘西里耶機場(湘西邊城機場的暫用名)奠基開工。從那時起,隨著機場建設推進,花垣縣逐漸確定將建設空港新區作為未來新的增長極,并在2022年9月,確定空港新區開發邊界的規模約為1.3平方公里,而沙科村就位于這一區域的中心地帶。
可以說,邊城機場的修建與通航,為沙科村的發展提供了更多“起飛”的機會。
而早在今年3月25日至26日,位于空港新區核心區的沙科村就成功舉辦了中國·十八洞首屆油菜花節暨空港新區建設招商推介會活動,累計吸引游客6萬余人,30余戶村民花海擺攤,僅此項就增收10萬余元。
活動過程中舉行了十八洞品牌農特產品展銷,湘西黃牛肉、十八洞黃金茶、苗族服飾等特色農產品“徜徉”于千畝油菜花田之間,而沙科村自己出產的農家自榨菜籽油、泉水大米也廣受好評,村集體經濟聯合社菜籽油、大米銷售達15萬余元。
與此同時,花垣縣規劃在沙科村打造環尖巖山田園綜合體項目,計劃完成農田整治 1200 畝,尖巖河、各魚河流域治理,打造寫生攝影基地等等,此舉無疑將極大推動沙科村發展,加速鄉村振興步伐。
日光漸落,夕陽下,沙科村繼續“坦誠”自己的一切,向所有人發出邀約,敘說村莊的發展故事。
“我對村子的發展很有信心,就算在我手里沒做成,我的下一任一定能做成。”劉再勤對我們說道,“有十八洞村的樣板在前,我們有十足的信心”。
來源:紅網
作者:楊怡晴 陳嘯鼎 鐘家英 張盟 張藝凡 蔣利君
編輯:張俊
本文為中國·十八洞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ww-228444.com/content/646755/95/1322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