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800字,閱讀大概需要7分鐘。

編者按:繼《邵東傳》《漣源傳》后,民營經濟系列報道三部曲之《老鄉傳》5月15日起推出。無數老鄉在風口逐風,事業有成后報效桑梓,為推動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愛家鄉報家鄉,咱們老鄉有力量。湖南,既是眷戀的故鄉,也是大展身手的好地方。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張興莎 攝影 楊抒懷 長沙報道
決定出資,入主湖南老牌國企金嶺機床,雷立猛有他的記憶成分在里面。
兒時,他就是國企里長大的幸福孩子,“國企”是他家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雷立猛的父親是岳陽鲇魚須醬食廠的老員工,1988年鲇魚須鎮醬食廠提升掛牌為“湖南華容縣醬食調味品總廠”。
他常跟隨父輩去廠房里轉悠,童年的記憶里,幾乎被車間里各類豌豆醬、肉類鮮醬、辣椒油、白酒的味道填滿。生在春風里,長在國企里。
后來國企改制,醬食廠由國企轉成民營企業,雷立猛的父親出資買了股份,由國企員工成了醬食廠的股東。
“我父親問過我很多次,畢業后要不要回家,來廠里。”
雷立猛雖然對這家熟悉的老廠十分有感情,但從沒想過回家接手,他想走得遠一點,出去闖一闖。
“我要‘出湖’。”
如今,雷立猛成立的派勒集團,自主研發的設備已經遍布全球60多個國家,成為了行業翹楚。
雖然離開了故土,但創業路上,總能遇到湖南老鄉的相助,或許是湖南人本就重情義,肯幫忙,又或許是湖南人不可割舍的鄉情。
這一個個湖南人形成了一條無形的線,把他一步步又帶回了湖南。
學生時代的雷立猛(中)與父母在鲇魚須醬食廠門前的合影
“出湖”死磕
2006年,這是雷立猛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年份,他離開了佐敦涂料,開始就職于德國耐馳集團,從事濕法研磨設備研磨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營銷工作,這為他日后創辦自己的企業打下了重要基礎。
“德國企業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注重細節,一個是特別軸。”
在德國耐馳期間,雷立猛深刻感受到了德國人的嚴謹,而他的思維更加跳脫,想讓技術與實際應用更緊密結合,更貼合市場。
2007年,雷立猛決定離開老東家,自己創業。
創業之初,雷立猛依托佐敦涂料原有的技術與人脈,再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油漆涂料行業,在研磨領域干得風生水起。
但他心里明白,如果只做隨波逐流的企業,沒有技術的突破,沒有爆款產品,企業就沒有核心競爭力,這樣的企業行之不遠,更遑論發展。
2015年,全球新能源發展迅猛,雷立猛意識到,這是一次絕佳的機遇,必須趕上這波風口。
通過各種方式,雷立猛與一家巨頭新能源正極材料企業有了交集,他們當時美國總部用的是自己老東家的德國設備。
他立馬萌生了一個大膽想法:對標德日,讓自己成為他們的新合作伙伴。
“很巧,當時這家企業的中國區域負責人,竟然是湖南常德人,我一見到他就開始說家鄉話,他感覺特別親切,瞬間拉近了距離。”
雷立猛回憶,一口鄉音打破了初次見面的戒備,對方以老鄉的身份,交心地給出了如何實現技術突破、占領更大市場的建議。
他說,目前市面上的設備以“60升”的納米研磨機為主流,如果雷立猛團隊能研發出一臺超過“150升”的大容量數控納米研磨機,解決技術上的跳躍性突破,那就不僅僅是成為新的合伙人,還會有意外收獲。
當時,整個行業制造“60升”設備的技術都還不成熟,更何況要造出從未在市場出現過的“150升”設備。
回來一商量,團隊成員都泄了氣,但雷立猛堅持,要逼自己一把,如果能實現一次跳躍性地突破,發展一定會突飛猛進。
在雷立猛的觀念里,企業發展就該有點冒險精神,自己卷自己,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這一次,雷立猛決定,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里,死磕到底。
金嶺機床車間里的雷立猛
冥冥之中的安排
當“150升”的大容量納米研磨機(PHN SuperMaxZeta?150)研制成功的那一刻,雷立猛出奇地冷靜。
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經歷了一次次的重來,這樣的“成功”仿佛是水到渠成。
帶著全新的“150升”的設備及各項檢測成果,再見到常德老鄉,雷立猛平靜地介紹著這款足以讓整個行業沸騰的產品。
說完,停頓了一會,老鄉驚訝片刻,應答:“你報個價,咱們買了!”
它一舉,打破了國外巨頭對中國近二十年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局面,派勒在全球行業里一戰成名。
2015年,這款全新的產品不僅為雷立猛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廣東派勒瞬間在業內成為了明星,收到了來自全球新能源正極材料行業的數億元訂單。
時至今日,廣東派勒的納米研磨技術還在領跑行業,前不久“1000升”的超大容量數控納米研磨機也已經面世,又是全球首創。
擁有爆款產品只能短暫紅火,這一次的經歷讓他更加意識到,擁有核心技術,才能拿到行業的話語權,那什么是工業的核心?
此時,被稱為“工業母機”的機床,值得被重點關注。
機床是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母機,也是國家、區域的戰略性、全局性產業基礎,凡是對加工精度要求較高、表面粗糙度要求較細的零部件,都需要通過高端數控機床加工。
更通俗地說,機床是制造機器的機器,同時也是制造機床本身的機器。機床技術過硬,造出來的產品自然就過硬,這就是核心技術!
雷立猛突然意識到,當年收購的“金嶺機床”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深耕機床領域,或許又是一次飛躍。
2017年,金嶺機床在長沙經開區完成注冊,2018年買了新地開始建廠,2020年正式從河西高新區的老廠區搬到長沙經開區,雷立猛的二次創業從這里開始。
“回湖”再造
“來到長沙經開區,參加了各種智能制造相關活動,我才更加意識到,機床在工業領域的重要性。”
雷立猛說,目前我國的數控機床,尤其是高端數控機床,高度依賴進口,這個問題必須突破,企業才有真正的未來。
在一次分享活動中,他結識了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新能源控制與工業智能研究所負責人,博士生導師楊建。
“當時楊教授在臺上分享‘8軸8聯數控系統’,我是聽不懂的,但我知道我需要這套東西,這項技術對我們中國企業在世界立足很重要。”
此時的雷立猛已經不是當初創業時,那個只想自己出人頭地的少年,而是想成就一家能克服“卡脖子”技術的頂流企業。
為了能從楊建教授那學到真本事,他每次回湖南都要去拜訪,纏著他請教各種問題。
雷立猛(左)向楊建教授(右)拜師學藝
再后來,他干脆下決心,成為楊建教授的學生,重回高校課堂。
今年,雷立猛成功考取了中南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從沒想過,自己會以學生的身份,重返湖南,回爐再造。
家鄉給了雷立猛太多的回報,有產業,有知識,有人才,還有廣闊的前景。
借著讀博的契機,金嶺機床還與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他要從學術上吃透這個領域,推進高端精密數控機床及數控系統的國產替代,在家鄉干出點事來。
有沒有想過把總部遷回湖南?
這個問題,雷立猛經過了深思熟慮,心中已有了答案。
廣州外貿基礎好,對市場的反應靈敏,科技型企業需要在這里快速獲取市場信息與資源。
而湖南人敢闖敢拼,尤其是長沙,作為工程機械之都,產業鏈完整,專精特新企業、先進制造業企業發展氛圍好,工程機械、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裝備等行業發展勢頭都很迅猛。
“廣州和長沙兩座城都有優勢,我準備設置雙總部,繼續發揮老鄉優勢。”
雷立猛說,老鄉回報家鄉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成為紐帶,把大城市最新的資訊與技術帶回家鄉,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在高精度數控機床領域更深地“鉆”下去。
他想,帶回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或許比在家鄉湖南蓋一棟總部大樓更有意義。

策劃:周逸峰
視覺:楊抒懷
本期主筆:張興莎
攝影:楊抒懷
設計:李美燕
采訪團隊:劉玉先 楊艷 陳珉穎 王嫣 王義正 吳公然
相關報道:
來源:紅網
作者:張興莎 楊抒懷
編輯:張云帆
本文為中國·十八洞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ww-228444.com/content/646749/50/1265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