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國苗族地區獨特的舞蹈藝術。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花垣、吉首、鳳凰、瀘溪、保靖、古丈等地區,約100萬人口的苗族鼓舞文化圈。
在湘西,苗族鼓舞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社會功能作用。每逢春節或苗族盛大節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場進行鼓舞表演賽。鼓舞是湘西苗族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以鼓樂指揮生產勞動,以鼓樂傳播民族文化,以鼓樂娛樂身心,它把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種類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勞動習慣,還表達男女愛情及審美情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湘西的苗鼓有慶年、慶神兩種,隨著苗族人民審美情趣和鼓樂承傳的變化,一般在農歷“趕秋”、“四月八”、每年春節前后、椎牛、豐收喜慶、婚嫁、迎賓客等重大活動里,他們都以鼓樂相迎,以鼓樂作為抒發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苗鼓溯源,苗族學者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論述:“苗人在環境上,苦于種族、政治、經濟之壓迫,無以進展,故文化知識較落人后,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峽谷之間,出作入息,少與漢人接近,坐井觀天,孤陋寡聞。若不尋求一種娛樂,則不足以資人生樂趣、提高思想、活躍精神、促進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者,僅鼓樂一項。”此時,苗鼓的社會功利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湘西苗族鼓舞歷史久遠,在與外來勢力的爭斗和反抗封建朝廷的過程中,苗鼓號角起到了號召與激勵民眾的作用,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苗鼓更是成了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來,苗族鼓舞的表演及蘊涵了苗族人民的虔誠信仰和勇于創造、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保護和開發湘西苗族鼓舞對研究苗族的歷史、戰爭、宗教、遷移、生產、愛情、民俗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來源:時刻
編輯:陳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