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一種傳統(tǒng)美術手工技藝,是我國苗族地區(qū)傳統(tǒng)美術技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苗繡廣泛流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縣、吉首市、鳳凰縣、保靖縣、古丈縣、瀘溪縣以及周邊的貴州、重慶、湖北等地。
湘西苗繡,是中國西南東部次方言苗語區(qū)苗繡的杰出代表。苗繡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的史籍中就有苗族先民身穿裝飾著花鳥圖案服裝的記載,以后的歷代史籍中對于苗繡也多有著述。幾乎每一個地區(qū)的苗族都使用刺繡,舉凡服裝、圍裙、鞋帽、頭帕、手帕、挎包、背被、荷包、錢包、枕頂、帳簾、門簾,無不成為精心繡飾的對象。
由于歷史的磨煉和地域差別,苗繡紋樣繡法及板塊不同,可分為秀麗、細萃、粗獷、素雅四大類。苗繡的針腳有自己獨特的系統(tǒng),即繡、插、捆、灑、點、挑、串、邊八大類20多種。苗繡的傳承在花垣有較好的成效,繡品在國內(nèi)外亦有市場,已成該地區(qū)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苗繡反映了苗族婦女卓越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無窮的才思機智。它不僅裝點著生活,而且承載著苗族的歷史文化。在一幅幅斑斕絢麗的繡圖背后,蘊含著許多有關苗族起源、遷徙歷史、宗教信仰的信息,對研究苗族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科學技術、旅游開發(fā)、經(jīng)濟效益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2008年花垣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苗繡、織錦之鄉(xiāng))。
來源:時刻
編輯:陳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