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趕秋節是苗族歡慶豐收的節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節日。主要流傳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縣、鳳凰縣、吉首市、保靖縣、古丈縣、瀘溪縣以及貴州省松桃縣、重慶市秀山縣、湖北省來鳳縣等苗族地區,已形成約200萬人的苗族趕秋節文化圈。
趕秋節,苗話叫做“趕場秋”。趕秋的意思是說每年立秋這天,苗區逢到哪個地方是墟場(即“趕集”),這個墟場便是當年秋場。
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秋日”,有的說是“趕秋千”。秋日來臨,收獲在望,歡慶豐收,古來有云。唯“趕秋場”,最有苗族特色,極富苗族人民的節日文化內涵。相傳古時候,苗寨有個叫巴貴達惹的青年,為尋求愛情而扎秋千,終于在秋場上找到了美麗的姑娘七娘,兩人結為夫妻,過上了美滿的生活。為慶豐收和追求甜蜜愛情,傳統盛會,由是而定。趕秋節(苗族趕秋)節內容涵蓋面很廣。主要有攔門、接龍、打八人秋、苗鼓、苗族絕技、綹巾司刀舞、上刀梯、椎牛等。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演繹,苗族一些傳統文體活動,如武術、玩龍、舞獅、演出、展覽和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動等又融入其間,形成了“喜滿秋場、情滿秋場”的宏規巨模。
苗族趕秋節體現出它多樣性、綜合性、獨特性、完整性、大眾性、現實性等藝術特點,具有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凸現民族特點,彰顯民族靈魂等重要價值,是增進民族團結、進步與交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載體。
來源:時刻
編輯:陳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