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霧繚繞中的十八洞村。
“山那邊是什么”“是山”“那邊的那邊呢”“山,還是山”……湖南湘西的武陵山區,是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方就像詩中所說,被綿延無盡的重重大山所包圍,雖然風景秀麗,但卻阻隔著一代代山民們走出貧苦大山的夢想。
隱身在這片山區深處的十八洞村是一個苗族村落,一度十分閉塞,村民們長期徘徊于貧困線以下。201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7%。生存環境的桎梏世世代代困擾著這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擺脫貧窮似乎永遠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然而,當你再次踏入這個大山深處時,你會發現這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貧窮落后的山野村落,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帶貨直播點、動植物種養基地、苗繡合作社和鄉村旅游熱門景點,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相比7年前翻了九翻,大批在外“游子”陸續回歸家鄉開始了集體創富之路。
十八洞村的今非昔比,源于“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與實踐。7年來,在“精準扶貧”思想的引領下,這里的大山不再成為村民們擺脫貧窮的障礙。
“出窩鳳凰”返鄉當網紅
“火塘是我們傳統的保暖方式。同時,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熏臘肉。”穿著鮮艷苗服的施林嬌正坐在火塘旁網絡直播,向“粉絲”們介紹當地土特產,掛在火塘上的一排排地道煙熏臘肉讓網友們垂涎不已。
施林嬌是從十八洞村“飛”出去的“金鳳凰”之一。24歲的她2019年從浙江音樂學院畢業,后在湖南省瀏陽市工作。幾個月后,她辭去工作回到十八洞村,制作出一系列網絡視頻來宣傳家鄉。這份充滿熱情的事業由一個三人創業小組完成:施林嬌負責出鏡,而她的兩名伙伴施志春、施康則分別負責策劃節目和剪輯視頻。
施康曾經在湖南省長沙市從事新媒體領域的工作,之后又受到施志春的啟發和鼓勵,萌生了在自己家鄉創業的想法。施志春則是三人中的精神核心,先后攻讀長沙中南大學的英語本科生和吉首大學的法學研究生,畢業后選擇離開吉首市返回十八洞村,并成為這里首位返鄉就業的碩士。
從2017年起三人各自從城市回到家鄉,他們決定攜手合作,利用現代傳播渠道將家鄉向外界推廣。十八洞村位于山水秀美的武陵山區之中,但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全,且人多地少,村民們過去只能依靠幾畝薄田種植糧食糊口。這些大學生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十八洞村人,親身經歷了曾經的貧困和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對改善家鄉生活抱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1歲的施志春說:“我想讓我的家鄉被更多其它地方的人知道,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還可以更多地銷售這里的特產。”
為了實現這個樸素的愿望,他們很快策劃并拍攝了一系列視頻,并發布在國內的主要社交網絡平臺“抖音”上,這讓他逐漸找到了一種有效宣傳十八洞的方法。“通過視頻,我們可以充分展示苗族的文化和傳統,例如我們在干農活時的樣子,我們的特色美食,還有苗歌、苗舞。”
不久之后,三人小組在抖音上已經收獲了近10萬名粉絲,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越來越多的粉絲們開始購買十八洞村的土特產。施志春說,他們目前已經賣出了數百公斤的臘肉,而村民每賣出一公斤臘肉就可以賺到60元人民幣。除此之外,他們也在嘗試銷售胡椒、米酒、獼猴桃等其他土特產。為了將來能銷售更多種類的產品,同時更好地保證產品的質量,施志春正計劃著成立自己的食品公司甚至食品加工廠。

施林嬌直播苗家菜。
老支書的苗繡工廠
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們并不是唯一擁抱十八洞村光明未來的人。
石順蓮正坐在工作臺上手指翻飛,縫制一幅火車頭主題的精美苗繡作品。刺繡號稱“針尖上的芭蕾”,講究手法和技巧。石順蓮今年66歲,曾任十八洞村的村支書17年。2014年退休后,她重拾舊時愛好——苗繡,作為苗族傳統手藝,石順蓮希望它可以幫助村里有需要的婦女們增加額外的收入。
石順蓮回憶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來訪問十八洞村時,939名村民中有57%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668元。她說:“當他問我們村民一年能掙多少錢時,我心里很難受。”石順蓮自1997年以來一直擔任村支書的職位,但由于落后的自然條件,仍然難以改變十八洞村的貧窮面貌。
慚愧、自責、憂慮等等諸般情緒混雜在一起,一連串的問題涌上她心頭:有什么辦法能讓十八洞的村民自己發展起來,能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達到小康?可是現在自己已經六十歲,這個村支書也必須要讓給年輕人了。等我退休了,還有沒有什么事情是我可以做的、可以幫上忙的?
石順蓮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熱愛的苗繡手藝。十八洞村是苗寨,這里的苗家女孩們十一二歲起都會跟著媽媽、奶奶學苗繡,只是這份手藝后來漸漸失去了傳承。“我就想把這些會做手工藝的婦女組織起來,讓她們在家門口賺點小錢。”
雖然一直說自己已經六十多歲了,這位老支書可是個十足的“行動派”。2014年退休后,當年5月她就組織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她騰出自己家里的三間瓦房,改造成了苗繡工坊。在這位“石大姐”的帶領下,久被塵封的民族藝術、文化遺產煥發新光彩,成為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法寶。
為了更好地傳承手工藝和工匠精神,這個苗繡工坊的作品一直堅持手繡、不用機繡。配色不對,拆掉重繡;圖案歪了,拆掉重繡……作為工坊里技術最高的繡娘,石順蓮對其他繡娘們耐心、細心地指導,對每一件繡品都嚴格把關。

石順蓮繡制精美作品。
2018年起,合作社與中車株機公司達成合作,中車每年向他們訂購一批以火車頭為主題的苗繡作品,作為禮物送給德國、奧地利、塞爾維亞、馬來西亞等國的客戶。石順蓮笑呵呵地說,“中車現在每年給我們十萬,是我們最大的客戶。”
六年過去,十八洞村現在已有55戶村民加入了苗繡合作社。全村300多名婦女中,上至八十多歲、下至二十多歲,已有192名重拾繡花針成為“繡娘”,其中能獨立做產品的高級繡娘有28人。在訂單多的時候,繡娘們每月僅靠苗繡就能增加兩三千元的收入。
雖然苗繡事業已小有所成,但對于下一步的發展,石順蓮還是有許多擔心。她告訴記者:“訂單量不飽和,而且暫時沒有能設計圖案的人才,這是現在的兩個主要問題。”此外,石順蓮也希望將來有更多資金的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工藝品專賣店,多做一些挎包、錢包、書簽、帽子等苗繡小產品,作為十八洞村的特色紀念品在專賣店里銷售。
村民們利用當地傳統工藝來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這恰與“精準扶貧”理念相合。這一理念強調對扶貧對象的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地培養合適的產業,才能真正實現脫貧不返貧的目的。
苦盡甘來的貧困孤兒
當一些村民開始了擺脫貧困的努力,其他人也在繼續尋找屬于自己的商機。其中一位就是33歲的龍先蘭,他發現十八洞村植物繁茂、蜜源豐富,正是養蜂佳地。
從2015年開始,龍先蘭逐漸踏上自己的養蜂事業之路,并從最初起家時的四箱蜜蜂逐漸發展到現在的三百多箱。他的收入也隨之大幅增長,去年的收入已超過40萬元。
在成功進軍養蜂業之前,龍先蘭曾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孤兒。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改嫁了,父親也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去世,留下他和妹妹相依為命。但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病,又奪走了妹妹的生命。接二連三的打擊,讓他只能向酒精尋求麻痹和慰藉。
種種不幸之后迎來的幸運是,龍先蘭在十八洞村各項扶貧措施的支持下,開始努力養蜂。這份“甜蜜”的事業不僅增加了他的收入,更促成了他的美滿姻緣。
龍先蘭說:“我是在十八洞村的一次相親大會中認識她的,但因為我以前是出了名的窮,她的家人一開始非常反對我們交往。”于是他等了一年,當自己的蜂蜜再次豐收時勇敢地上門提親,終于在2016年求婚成功。
龍先蘭的蜂蜜生意在為他自己帶來幸福的同時,也幫助了更多村民脫貧致富。目前,十八洞村及周邊村莊已有560多名居民加入了龍先蘭帶頭創立的蜂蜜合作社,這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現在都已脫貧。
龍先蘭告訴記者,他從養蜂業中獲得的機會,使他從一個毫無生活目標的窮苦孤兒變成了一個負責任的丈夫。“尤其是2015年牽手我愛人之后,我感覺我運氣一下子好了,不管做什么,就算碰到什么困難也不怕,覺得一定能克服。”現在的龍先蘭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充分享受著家的溫暖和舒適。

富起來的施成富一家其樂融融。
脫貧摘帽“燕歸來”
龍先蘭是十八洞村民擺脫貧窮的一個縮影。從前,寨子里的村民們更多地是靠單打獨斗擺脫貧窮;如今,更多的村民靠的是集體發展特色產業致富。正如十八洞村駐村第一書記孫中元所說:“發展合適的產業是十八洞村未來的關鍵。”
除了獨特的苗族文化,十八洞村還有著秀麗的山水風光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十八洞村首先對基礎設施進行了翻新,包括水、電、路改造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同時保持了苗族村寨的特色風貌,做到“修舊如舊”。2018年5月正式成立了十八洞旅游公司,以便為游客提供更加規范的統一擺渡、統一講解、統一服務。去年十八洞村游客量已達到60萬人次,相當于2018年的兩倍。
蓬勃發展的旅游業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目前,全村已有兩百多人從事旅游及相關服務工作,包括經營農家樂和民宿,擔任導游、保潔、保安、擺渡車司機等等。
在過去,十八洞曾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空心村”,因為年輕人紛紛到珠三角、長三角打工,“除了春節之外,村里大多時候只有老人小孩。”而現在,原本偏僻冷清的深度貧困村已經越來越興旺繁榮,這吸引了200多名漂泊在外的“燕子”回到了家鄉。
根據當地優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村民們還發現獼猴桃種植在這里非常具有優勢。但是由于土地有限,人均耕地面積還不到1畝(0.067公頃),這使村里無法大規模種植獼猴桃。于是在2014年,十八洞村采用“飛地經濟”的發展模式,從鄰村流轉了1000畝土地來種植獼猴桃。依靠獼猴桃產業,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每年都能得到分紅,2019年的分紅就達到了1600元。
利用夯街峽谷優質的天然山泉水資源,十八洞村還和步步高公司合作開辦了“十八洞山泉水廠”,村里提供水源和土地、并以品牌入股的方式占股20%。2019年,村集體從山泉水廠得到了64萬的分紅。
2016年,十八洞村整村脫貧摘帽,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8313元,大大高于3000元的國家貧困線標準。2019年時這一數字達到14668元,幾乎是2013年收入水平的九倍。“我現在的生活比我釀的蜂蜜還要甜!”龍先蘭一語道出了十八洞村民們的集體心聲。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馮志偉 張余
編輯:黃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