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這些年,十八洞村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十八洞村始終強化黨建引領,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推行“互助五興”加強組織建設,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拓展產業建設,不斷加強文化建設。彈指一揮間,十八洞村變強了、變美了、變富了、變火了、變潮了。
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4668元,村集體經濟突破100萬元,130戶建檔立卡戶523人100%達到“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
如今,擺脫千年貧困的苗家山寨十八洞村,已經走上鄉村振興的大路,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昂首闊步。
十八洞村強了
發展教育是從根本上阻斷“代際貧困”的精準措施。十八洞村小學有2個年級,還有學前班,共13個學生。盡管學生很少,但老師盡心盡力,管理也很規范。圖為老師蒲力濤放學后輔導孩子們,一年級學生隆宇萱正在數手指計算。
十八洞村部就是村民服務中心。在這個陣地,村黨支部筑起堅強堡壘,引領村民實現小康夢,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大步邁進。
3月30日夜晚,十八洞村干部、扶貧工作隊員在村民隆騰家火坑邊與村民交心。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村民的思想已發生了巨大轉變。
十八洞村富了
2014年12月9日,十八洞村為破解資源約束,采取“跳出十八洞村建設十八洞產業”的“飛地模式”,在離村30公里外的花垣鎮流轉土地1000畝發展獼猴桃產業,村里持有10%股份。
圖為花垣縣花垣鎮道二社區獼猴桃基地。2019年,“飛地”獼猴桃開始進入盛果期,預計每年將會給建檔立卡戶帶來人均1600元、給非建檔立卡戶帶來人均800元的分紅收益。
退休村支書石順蓮牽頭成立“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培養熟練繡工50余名,訂單穩定時每人每月收入近2000元。
步步高集團投資建設的十八洞山泉水廠,帶動了當地部分村民就業,壯大了十八洞村集體經濟。圖為十八洞村村民楊秀蘭在生產線上檢測,她一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曾嚷著“要飯吃、要老婆”的“酒鬼”龍先蘭(右),在村里支持下成立蜜蜂養殖合作社后帶動30多戶農戶養蜂脫貧,龍先蘭一家銷售臘肉與蜂蜜一年有40多萬元收入,他和愛人吳滿金把女兒取名為龍思恩。圖為蜜蜂養殖合作社的成員領取分紅。
十八洞村美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八洞村十分重視生態保護,村里的民居也實施了五改( 改廚、改廁、改浴、改圈、危房改造),青山環抱、綠樹掩映中的苗寨干凈整潔。
2014年12月9日拍攝的十八洞村梨子寨寨口。
2020年10月21日拍攝的十八洞村梨子寨寨口。
十八洞村的老路都是泥沙路。
硬化通組公路,修通機耕道,鋪設青石板人行道和污水處理管道,十八洞村綠化、美化、靚化工程齊頭并進。
電通了,紅燈籠掛起來了,苗寨十八洞的夜晚燈光璀璨,更加迷人。
老阿婆龍拔妹在家門口用自來水洗菜。優質山泉水引進每個家庭,確保了村民用水安全。
十八洞村火了
十八洞村舉辦苗族傳統節日“四月八”,村民蕩起了秋千,唱起了山歌,擂響了苗鼓,美好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喲。
鄉村旅游直接帶火了“農家樂”“鄉村民宿”。
導游施湘在給游客介紹十八洞的發展歷程。十八洞“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呈現勃勃生機,來村參觀學習和旅游度假的游客井噴增長。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村里7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2019年國慶大典彩車方陣,十八洞扶貧工作隊第一任隊長龍秀林(左)作為脫貧攻堅特邀代表站上國家脫貧攻堅彩車。因為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路子,十八洞村還多次在央視節目中亮相。
十八洞村潮了
10月24日,十八洞村開通5G網絡,極大地方便了游客與村民,網絡視頻直播也方便快捷了許多。
楊超文的農家樂“幸福人家”生意紅火,他把“十八洞”留在了自己的頭上,由內而外散發出十八洞人的自豪與自信。
施康(右)與施湘(左)的生日宴上,村里的青年都聚在一起。他們有的做電商,有的做導游,有的做農家樂與家庭客棧,收入蠻可觀的。年輕人心靈的開放和滿滿的活力正是十八洞村鄉村振興和未來發展的希望。
施林嬌在直播中和觀眾打招呼,網上直播銷售本地臘肉。施林嬌是十八洞村第一代返鄉創業的大學生。2019年畢業于浙江音樂學院的她,曾在湖南瀏陽的一家公司做宣傳工作。這份工作很安穩,收入也不低,但施林嬌有自己的想法,“年輕就是要敢闖敢拼”。2020年初,她辭職回到十八洞村,和另外兩位返鄉的大學生施志春、施康一拍即合,共同創業。
來源:團結報
作者:張謹 周勝軍 岳躍強 吳正凱 田浩 彭寧 歐陽仕君 龍俊玉?田華
編輯:黃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