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月6日訊(記者 張皎 陳綱 通訊員 印斌)湘西人制作臘肉,主要在冬至后、立春前。整個制作工藝主要分取材、腌漬、熏烘、貯藏幾道工序,前后耗時40天左右。
每逢臘月,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了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余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制作。選用茶枝、各類果皮、木屑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于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
熏好的臘肉,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開胃、祛寒、消食等功效。湘西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贊語。
一塊臘肉,給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讓人垂涎欲滴的色澤,更讓我們看到一份對于傳統臘肉制作手藝的堅持。對于淳樸的湘西人而言,臘肉,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所有的記憶,遠走他鄉,有臘肉的地方就有故鄉的味道。一碗臘味,里面有著陽光的味道,大山的味道,火的味道,風的味道,也有著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總之,時代在變,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都在改變。然而,無論身處何地,無論歲月如何流轉,總有一種味道,頑固而熟悉,深深地銘刻在每個湘西人記憶的最深處。對湘西人來說,這種味道或許就是臘肉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家的味道。
來源:紅網
作者:張皎 陳綱
編輯:吳思靜
本文為中國·十八洞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ww-228444.com/content/2021/01/06/881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