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觀景臺,整個村莊的繁華景致盡收眼底,黃金茶溢出的香氣讓人心曠神怡。
精美的宣傳欄成為村莊的點睛之筆,為建設美麗鄉村增加了一條靚麗的風景線。
寬敞的村間道見證著新時代的變遷,美麗的吊腳樓閃耀著民族文化的瑰寶。
休閑長廊是游客們小憩與欣賞美景的絕佳場所。
干凈整潔的最美農家,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喜愛。
太陽初升,霞光滿天,苗祖圣山呂洞山如同一幅絕美的畫卷,讓人陶醉在日出之美的無盡魅力中。
小小的積分超市賦能鄉村治理、共建和美村莊新畫卷。
陽光穿過云層,呂洞山下的茶園與村落仿佛被鍍上一層金色的光暈,顯得格外寧靜,散發出淡淡的詩意。
兩面青山之間,連片的古樸民居勾勒出傳統古村落獨特的風景線,令人陶醉。
“張家界的山,九寨溝的水,呂洞苗寨天下美。”
苗族史詩《古老話》清晰還原湘西苗族的苦難命運史:發源于黃河流域,經過七次大的遷徙,來到湘西,部分在瀘溪繁衍生息,部分在吉首開疆拓土,部分最后來到了保靖呂洞山。
《呂洞山地區苗族史話》進一步厘清了呂洞山苗族的發展經緯:先祖們從最先安家建園的老屋場占求占帕開枝散葉,近處在呂洞山周邊發展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苗寨,遠處去了更遠的地方。
水寨,正是保靖縣呂洞山鎮的呂洞村。
1
呂洞苗寨(水寨)由雀兒、格重、新田三個朝圣般匍匐在呂洞山腳的寨子組成,水練繞雀兒,山坡托格重,山嶺舉新田。古寨靈秀氣質,特色民居浩蕩壯闊,一幢幢、一排排木質建筑,從低處向高處涌蕩而去,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密密麻麻,鋪天蓋地,一應的栗褐屋面,一應的青黛瓦面,連在一起長成一墩墩“菇叢”。幾乎一半的房子依地勢而建成吊腳樓,翹飛檐、格花門窗、花式欄桿、“吊瓜”懸柱,少量的還雕梁畫棟。
沿著石板小路在古寨里穿行,石頭砌成的縱橫交錯的寬窄巷子給人一種進入八卦陣的感覺。生活的細節袒呈在安閑自在的靜默里:三開間房屋板壁因為多次的桐油顯出烏褐油亮,家家戶戶燈籠高掛。屋壁上掛著的金黃色玉米和火紅辣椒,吊腳樓上呈著的十字繡、苗族花帶,彰顯地道的農家味兒。屋內老人們聚在一起,漫話一言難盡的苦樂歲月,記憶難以挽留的幕幕鄉愁,偶爾看見阿婆坐在織機前穿梭走線,于“啪嗒、啪嗒”勞動聲中,結晶出包含苗族文化藝術的花帶或土布來。巷子拐彎處的一棵梨樹,一棵柚樹,或一棵雜木,站立成村莊的風景,也閱歷著古寨的生命顏色與喜怒哀樂。細葉楠木、楓香、櫸木、沙榔、香樟等千年古樹群落,高聳參天,濃蔭蔽日,默默守望著呂洞兒女的平安與吉祥。
2
掬一捧溪水灑向古寨時空,淋濕的是濃釅的鄉風、純粹的民情。
呂洞山、占求占帕、清明壇、神農山,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地理名稱,卻是一處處深藏苗族文化密碼信息的歷史遺存,讓人窺視到這里昔日的種種故事和喧囂,感慨一個古老族群在野風蒼涼的山間所創造的一脈綿延不絕的人類文明。
苗族先祖面對一次次的戰敗,率眾從中原一路南遷,最后在占求占帕落腳,開疆拓土,繁衍生息,到苗王吉峒時,人員發滿了九十九溝、九十九嶺。敵人吉舍覬覦吉峒治下的幸福家園,帶兵前來侵犯。兩方交戰中,吉舍悄悄掏出兩箭,射中吉峒胸部,吉峒策馬追趕,一刀取下吉舍人頭。吉峒身死,化為呂洞山(現在的主峰上有兩大天眼,呈半倒型“呂”字,說是穿胸之箭留痕而成,名阿公山),愛人年姑死后化為阿婆山,兩人不滅魂靈護佑苗疆。
世代傳承的呂洞山神話故事,在這里突破了一切王朝更迭和風云變幻而頑強地存續著?;趥髡f之下的一年一度的呂洞山盛大祭祀早已成為苗家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皈依,賡續一個民族慎終追遠的情懷。佇立在與呂洞山隔澗相望的祭臺,一幅幅激越生動的畫面在眼前浮動:一支支朝圣的隊伍,鼓號聲聲,經幡飄動,帶著累累紅塵,在艷麗的朝霞里,在蒼涼的夕照中,面朝阿公山、阿婆山祈禱,求先人庇佑,盼福壽安康。
震山響的苗鼓舞雄風烈烈,以其原始、古樸的審美觀和藝術之美,寫意生生不息靈魂的激情飛揚。悠悠苗歌散發出幽深溫馨的迷人氣息,那歌聲有的是男歡女愛的瑟瑟和鳴,有的是對歌的錄音,拿來反復欣賞。月亮升起來的時候,愛情的種子總會在“邊邊場”里生根發芽,繼而會有新的生命順理成章地誕生,接續綿延子嗣的鏈條。
3
美怡人,美悅情,美也應該“造富”,橋梁是資源的轉化。
山與茶的糾葛從來都旺盛著中國這個茶葉帝國的血脈,每一座產茶山脈都能衍生出自己獨特的佳茗,留下“一山一茶,百山百味”的佳話。呂洞山區屬砂頁巖地,通風透氣,氣候溫潤,云霧繚繞,這些高度契合茶的性格,注定成為悠悠茶香的濫觴之地。事實上確實如此。茶學專家認定,保靖黃金村乃黃金茶的原產地。
沾了鄰居的光,呂洞古寨一直以來就是黃金茶“開枝散葉”的風水寶地。史料記載,在過去黃金茶作為貢品向外輸出的古茶道上,水寨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存在。時光倒回幾百年,古茶道上苗族百姓用茶葉作為交易品,通過原始古老的“以物換物”方式,獲取鹽巴、皮革等必需的生活物質。昔日的喧囂聲、吆喝聲仿佛依然回蕩在山重水復的冷月邊關。新的世紀,呂洞人把大片大片的黃金茶園鋪陳在自家的田間地頭,從她身上采擷真金白銀,喂養日子的庸常。6000多畝連綿起伏的大小茶山,熨帖父老鄉親歲月深處的生活依靠。村里的茶葉交易中心吞吐來自四面八方的線上線下買賣,變現出一片樹葉的千萬身價。
沐浴新時代的陽光雨露,古寨追趕新潮,鄭重其事地在呂洞山腳做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事情。厚重的歷史文化、耀眼的民族文化、豐厚的農耕文明遺存,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2016年這里確定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這里成為游客了解認識神秘湘西的一處打卡地,幽享一份浸骨入髓的寧靜,舒展那一顆疲憊困頓之心。民族文化體驗、品茶、農家樂、民宿等多種業態,吹褶苗嶺茶文旅融合的一池春水。曾經的面朝黃土者不再僅僅專注土地,而乘上時代變化與發展的列車,大快朵頤地吃起了“鄉村旅游飯”。
來源:團結報
作者:田二文 吳正凱
編輯:田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