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見聞】
5月25日晚10時許,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滁水河畔微風習習,蛙聲陣陣。
河岸不遠處的村民朱小紅家,燈火通明,肉香四溢。記者漫步至他家門口,受到熱情邀請:“進屋坐,聊聊天。”
“不好意思,屋子里還沒來得及撿拾。好幾桌客人訂了明天的中餐,老婆提前做油炸肉,不然明天忙不過來。”圍著堂屋圓桌坐下,54歲的朱小紅和記者拉起了家常。
兩年多前,記者來過朱小紅家,算是老相識。這回再次造訪,堂屋里除正面墻上多掛了一張大幅照片,其他擺設與當時并無二致。
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沙洲村考察調研,在“半條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孫子朱小紅家與村民們座談。正面墻上大照片記錄的,正是那個難忘時刻。
“你們如果只是在這里看的話,我家好像沒什么變化,但實際上呢,過去是紅軍給我奶奶留下了半條被子,現在是黨給我家帶來了幸福日子,沙洲村的變化大得很咧!”
1934年深秋,紅軍長征途經沙洲村時,三名女紅軍借宿村婦徐解秀家。臨走時,她們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徐解秀。“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徐解秀常對后人說。
朱小紅正是聽著奶奶講的“半條被子”故事長大的。他告訴記者,他和妻子經營的“沙洲土菜館”生意紅火,加上他在村里擔任保安隊長拿工資,去年家庭總收入有30多萬元。當年的貧困之家,變成了全縣“最美家庭”。
郴州市委派駐沙洲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譚詩華介紹:“包括朱小紅家在內,我們對2020年確定的沙洲村紅色景點,堅持不減景、不調整、不杜撰,盡力還原當時的場景,讓游客在沙洲村的歷史和現實中更好地領悟‘什么是共產黨’。”
紅色景點保持原樣,但村容村貌卻煥然一新。鄉村振興工作隊和村干部帶領村民們,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游步道,清淤疏浚,綠化美化……循聲而來的深圳游客李先生也進屋聊了起來:“沙洲村確實干凈又美麗,這種舒適感,不比深圳這樣的一線大都市遜色。”
依托紅色旅游發展餐飲、民宿、土特產銷售等,村民腰包變得越來越鼓。2022年,沙洲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萬元,比2020年增加約4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與之相伴,紅色旅游參與主體也在悄然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前往沙洲村開展研學活動。譚詩華表示,駐村工作隊正與村里一道制訂優化方案,為來沙洲村研學的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服務。
“這些年來,村民的文明素養大幅提升,思想認識不斷進步,好多村民說,現在沙洲村富起來了,接下來要帶動周邊的八個村和一個水庫管理區也富起來,實現‘九村一庫’共同富裕。”譚詩華說,這些根植于群眾內心的變化,不但讓沙洲村獲得了“全國文明村鎮”等榮譽,也讓他看到了鄉村振興的藍圖正一步步變為村民幸福感滿滿的“實景”。
“半條被子、幸福日子、全新房子!要說最大的變化,我認為駐村工作隊給我們建新房子算一個。”較兩年多前微微發胖的朱小紅,喝下一大口茶水后,對自己最新總結的“沙洲三子”頗為滿意,笑得合不攏嘴。
“我們2021年5月進駐沙洲村后,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研究,最后發現,群眾反映最集中最強烈的問題是,村里根本沒有宅基地可建新房。”譚詩華回憶,全村142戶人家,有75戶明確表達了想建新房的意愿,其中48戶希望馬上動工。
經過努力爭取、多方協調,駐村工作隊在沙洲村的后山上辟出一塊約32畝的平地,統一規劃建設48棟民居,首期動工26棟。
5月26日清晨,記者隨譚詩華來到新房建設工地,只見工人們趁著早晨天氣涼快,甩開膀子干得熱火朝天。譚詩華邊走邊說:“這26棟房子今年9月中旬之前可全部竣工,其中有一棟就是朱小紅家的,面積比他現在住的房子大得多,功能規劃也更科學。他為此向村里交了31萬多元,到時候按實際成本結算,多退少補。”
此時的后山頂上,旭日初升。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闡述:“‘半條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們黨的初心,體現了黨的為民本色。”駐村迄今正好滿兩年的譚詩華,在朝霞下喃喃自語:“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就像這紅日,永恒不變,給人民帶來溫暖和力量。”
【記者手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1934年,紅軍長征途經汝城,在沙洲村周邊地帶散發、張貼了由毛澤東和朱德于當年11月7日聯署的革命宣傳單《出路在哪里》。宣傳單詳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治主張,教育人民群眾:中國的出路就是共產黨主張的蘇維埃和紅軍。日后的事實雄辯地證明,“我們一定會勝利,我們一定要勝利,我們無論如何要勝利”。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救民于水火的正確出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走好新的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聽黨的話、緊跟黨走,是“我們一定會勝利”的根本保障。在當前的具體工作中,我們要充分用好調查研究這個黨的傳家寶,問計于民、問需于民,走好群眾路線,爭取新的更大勝利。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劉勇 沈德良 朱文碩 李秉鈞
編輯: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