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保靖既是茶品質的標簽、湖南旅游的標簽,也是文化的名片。保靖因茶聞名,因茶旅做得好,而吸引全世界的茶商走進這里。”3月20日至21日,湖南省湘西州保靖縣首屆旅游發展大會成功舉辦。在系列活動“院士暢談保靖黃金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對保靖茶旅融合的未來充滿信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寄語保靖茶旅:要做茶品質的標簽、湖南的旅游標簽、文化的名片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楊賢清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面對考題,保靖以助推鄉村振興、實現人民幸福為目標,大膽探索茶旅融合發展之路,利用“保靖黃金茶”無形資產,以“+旅游”的方式加強產業聯動,推進生態旅游與茶產業互融互促,使茶山吹起了酣暢“東風”。
保靖有何先天優勢,能吹起這股風?
出色的茶品質和出位的茶文化,是發展茶旅的首要條件。保靖黃金茶是古老特異性群體茶樹種質資源,被譽為“茶樹種質資源庫”“綠色金礦”“中國最好的綠茶”,具有香、綠、爽、醇“四高四絕”的品質優勢。截至目前,全縣保靖黃金茶產業基地面積達到15萬畝,綜合產值21億元,8萬農民因茶受益,真正實現“一片葉子致富一方百姓”。

呂洞山鎮黃金村茶園風光。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楊賢清 攝
保靖黃金茶文化源遠流長,在明朝就被記載得名。保留龍頸坳、格寨麥、德讓拱、庫魯、夯納烏、團田、冷寨河等七片古茶園,共有古茶樹2057株,現存最好、樹齡最長的古茶樹有417年樹齡。底蘊深厚的茶文化,使茶中“黃金”色澤更精彩,口味更醇厚。
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民風民情,是發展茶旅的必要條件。保靖縣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巴楚文化的積淀,苗山土水的煙雨,寫下一方山水傳奇。堅毅勇敢的人們在這方山水中,孕育出獨特的茶鄉生態,譜寫出動人的生活之歌,使得保靖躍升為游人想要探尋的神秘、靜謐之鄉。
那么,要素聚集的保靖,如何借風起勢?
茶旅融合作為茶產業的促進手段,自然要以“茶”為核心,以景為延伸,以游客的體驗感為導向,在做好項目配套、硬件設施、特色服務,解決旅游項目的娛樂性、觀賞性和體驗感的基礎上,賦予當地旅游資源和人文特色,使茶旅項目更具吸引力。

遷陵記憶景點。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楊賢清 攝
因此,這股“東風”,從哪吹起至關重要。保靖黃金茶特色小鎮所在的呂洞山鎮就是茶、景、文三元素兼具的試點。
呂洞山鎮是以茶葉為主導產業的2021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和2020年省級農業強鎮,境內人文歷史豐厚,自然景觀美麗,隨處可見圣山、茶園、古村落交相輝映的秀美景象。同時,呂洞山鎮毗鄰湘西州首個國家級“5A”景區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景區,區位優勢明顯。

呂洞山鎮大烽沖夜景。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楊賢清 攝
2022年,保靖縣在呂洞山鎮下了關鍵一子。圍繞“唱圣山經、做茶文章、打康養牌”理念,以保靖黃金茶特色小鎮建設為引領,發揮區位、生態景觀、民族特色等優勢,“串”起保靖黃金茶產業鏈,充深挖“土家探源”“神秘苗鄉”旅游資源,探索“旅游+茶葉”“旅游+非遺”等新業態,推動茶旅融合向縱深發展。
保靖首屆旅游發展大會的成功舉辦,讓我們欣喜看到,“茶”加“旅”產生的“化學反應”。

葫蘆鎮國茶村風光。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楊賢清 攝
葫蘆鎮國茶村、呂洞山鎮黃金村、呂洞山鎮大烽沖景區等茶旅融合試點,在旅游資源挖掘、配套設施建設、旅游項目開發等方面精準謀劃,做出了成效。茶相關旅游功能得以挖掘,茶產業煥發出新活力,帶動茶葉加工、銷售和鄉村旅游、餐飲服務業的發展。實現游客從“走進來”到“留下來”,鄉村從“賣茶葉”到“賣風景”,村民從吃“生態飯”到吃“茶旅飯”的轉變,逐步走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的好路子。
發展茶旅融合,機遇與挑戰并存,路雖遠,行則必至,變革雖難,做則必成。乘著這股“東風”,奮力讓“酉水明珠·黃金茶城·幸福保靖”成為人們心中的“詩與遠方”,為湘西州打造“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貢獻保靖茶旅的力量。
來源:湘西網
編輯: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