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一進入湖南展區,“精準扶貧”的地標石映入眼簾。從十八洞村出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創造了中國脫貧攻堅的鮮活樣本,是新時代10年巨變的歷史縮影。
今年11月,人民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十八洞村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貧志》(以下簡稱《湘西州扶貧志》)兩部志書,獻禮黨的二十大。兩部圖書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國內首次出版以扶貧為主題的地方志,充分體現了時代特色、地域特色、扶貧特色和專志特色的有機融合,既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踐經驗,也留下了可資借鑒的歷史啟示。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東方出版社)運營總監、兩書策劃編輯姚戀日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志書形式為新時代脫貧攻堅戰留檔,為精準扶貧留樣,是《湘西州扶貧志》和《十八洞村志》的編纂動因,也成為整個編輯團隊奮戰3年的原動力。
四級聯動 廣集各界力量
姚戀介紹,2018年2月,兩本志書的編纂工作就提上議事日程。2019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把《湘西州扶貧志》作為中國扶貧志編纂工程的編纂試點,尤其重視《十八洞村志》的編纂工作,要求省、州、縣三級地方志單位嚴格把關,把兩本志書作為全國扶貧志的樣板志進行打造。
在成稿過程中,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召開專項評審會,請各界專家對志稿提出專業意見,并組織專家深入部分縣市和貧困鄉村現場考察調研。其中《十八洞村志》的編寫更是廣泛集中各界力量,其編委會上涵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下涵十八洞村支兩委和群眾。
“可以說《十八洞村志》的出版凝聚了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湖南省地方志編纂院、湘西州地方志編纂室和花垣縣地方志編纂室四級方志機構的心血。四級方志機構聯動,集中智慧和力量攜手推動一本志書的出版,這在全國地方志的編纂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姚戀說。
數易其稿 追求鮮明特色
據了解,參編單位征集了上千萬字的文字資料、上千幅圖片、上萬條新聞報道材料,最后通過精挑細選收錄文稿200余萬字、圖片500余幅。可以說,兩本志書的文獻、文稿和圖片,基本覆蓋了十八洞村和湘西州脫貧攻堅的核心文獻。在保證史料價值的同時,編輯團隊也想讓這本書體現自身鮮明特色,能夠突出精準扶貧的巨大成績,對此整個團隊下了不少苦功。
以封面為例,姚戀介紹,為了讓封面設計完美融合地域特色和脫貧攻堅精神,設計師給出了10多個版本的封面方案,有突出“精準扶貧”基石的方案,有突顯湘西秀美山川的方案,有素面朝天僅保留書名的方案,等等。“每一組設計,大家都覺得技術上沒毛病,但總感覺少了點什么。到底采取怎樣一種方案才能讓讀者與編者共同感受到這塊窮了祖祖輩輩的土地精準脫貧所帶來的巨變,我們真的是睡覺都在想這個事情。”
無數次的頭腦風暴,無數次地嘗試又推翻,偶然一次,湖南省地方志編纂院院長江涌給出建議:“咱去繁就簡,就采取突出地理位置的設計。”“對,精準扶貧是我們黨扎扎實實為人民服務的最有力證明,不需要多余的圖案,在工藝上我們可以通過浮雕的方式強化這種力量感和真實感。”最后,在這樣的統一思路下,形成了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定稿。
最終的封面定稿,《湘西州扶貧志》體現湘西在中國的地理位置,而《十八洞村志》直接用了十八洞村村寨的圖。在編輯團隊看來,簡潔的畫面語言蘊藏著巨大的力量:扶貧的巨變不是體現在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塊曾經貧瘠、偏遠、窮了幾輩子的土地因脫貧攻堅戰而發生巨變。
精編細核 鑄就精品志書
對編輯團隊來說,兩本志書的編輯充滿了挑戰:書稿的邏輯架構已較為成熟,但眾多地名、文件名和數據的核對、上千張插圖的重新選擇和布局以及圖片的清權,光一本《湘西州扶貧志》便有近千個詞條的索引整理,每一項都是一個大工程、硬骨頭。
面對如此千頭萬緒的工作內容,姚戀說,部門同事勠力同心,發揚湘西人民為脫貧致富戰天斗地的精神,嚴格按照社質量要求,完成了六審六校并報各相關單位審讀。湖南省委宣傳部專門對《十八洞村志》的最終成稿進行了全書審讀,“志屬信史”,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要經得起推敲,尤其《十八洞村志》的出版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
姚戀告訴記者,僅樣書就做了六次,編纂人員在每一版上都做了全面而細致的審校,其嚴謹認真的治史態度讓人感佩至深,“所有參與項目工作人員的工作節奏與出版社的編輯進度基本同步,數月節假無休。好在歷盡各種艱難,經過一年的反復潤色打磨、精編細修、數次審核,兩本志書終于定稿下印了,看著精美大氣的裝前樣,編輯們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編輯過程中,編輯們的思想也得到了升華。姚戀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團隊中個別從小生活在城市的編輯驚訝于湘西幾十年的脫貧艱辛進程,不禁感嘆“湘西原來過去這么窮啊”,尤其看到十八洞村的驚天變化,不得不感慨精準扶貧不單是拯救了千千萬萬鮮活的家庭,更是給這片土地帶來后世的榮光和無限生機。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作者:張君成
編輯:翁子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