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洞非遺扶貧工坊繡娘們邊帶娃邊繡花。

非遺扶貧工坊負責人石美梅悉心指導繡娘。

“體驗錦繡湘西·擁抱健康生活”景區宣傳湘西州展位。

網紅直播帶貨。

古丈農家女非遺扶貧工坊正在進行素繡培訓。

非遺扶貧工坊集中接單。

土家族織錦技藝直播間。(圖片均由麻老先提供)
北緯28度的神秘地帶,5億年自然之力的神工滋養,放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奇山異水,應接不暇。瑰麗的自然風光孕育其獨特的地域風情,湘楚遺風與民族文化的千年碰撞與融合,造就出神秘而厚重的湘西非遺瑰寶。
3200余項非遺資源中,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26項,省級8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人,省級93人。盡管坐擁豐富的文化資源,可在2013年前,很多地方還是端著“金飯碗”吃不飽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湘西非遺文化就像供奉在廟里的神龕,渾身落滿灰塵。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考察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六字方針以后,情況發生了轉機,這些沉默了多年的“老古董”逐漸煥發了新的光彩。
湘西州委、州政府審時度勢,立足生態大州、文化大州的州情,以“生態先行,文化支撐;生態是景,文化是魂”為核心,提出將湘西州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的戰略目標,先后出臺《武陵人才計劃》《關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機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把非遺文化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沖鋒”在攻堅戰的主場。
有湘西州委州政府的加持賦能,有全州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決心,伴隨著全域旅游熱的興起,一時間,外出打工的年輕婦女、年輕大學生、非遺傳承人都陸續回到了家鄉,依托“非遺+”,加出了脫貧致富的新動能,加出了幸福生活新光景,給湘西這幅優美的畫卷增添了走向富裕的底色。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彭業忠 向靖
編輯: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