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發生率從36.1%下降到1.9%,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3145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9939元……一降一升之間,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考察調研過的24個貧困村發生的變化。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從華北平原到西南邊陲,從大別山區到秦巴腹地,從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從“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涼山,中國實施脫貧攻堅以來,習近平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先后深入24個貧困村考察調研,作出諸多重大部署。
如今,這些貧困村舊貌換新顏,沖刺全面小康。
踏雪考察太行山深處 發出脫貧攻堅總攻動員令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在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公路邊有這樣一幅醒目的標語。
村民們說,這句話是習近平在座談時講給他們聽的,給了他們很大的鼓舞,現在真的應驗了——這個在2013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小山村,2019年底人均年收入增長到13620元。
2012年底,剛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個多月,習近平便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考察。阜平是革命老區,該縣也是全國重點貧困縣。
在地處深山的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習近平盤腿坐在炕上,同鄉親手拉手,詳細詢問他們一年下來有多少收入,糧食夠不夠吃,過冬的棉被有沒有,取暖的煤炭夠不夠,小孩上學遠不遠,看病方便不方便。
據報道,這次考察是習近平親自提出的,目的是了解貧困的真實情況。他強調,不管路多遠、條件多艱苦,都要服從于此行的目的。
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是次考察中,習近平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總攻動員令。
走進湘西共商致富之策 首次闡述“精準扶貧”重要思想
農家院落、田間地頭,一張方桌、幾條板凳,看真貧細辨貧困癥結,習近平走過24個貧困村,足跡所至留下生動的扶貧故事。其中,十八洞村的故事頗受關注。
彼時,“苗族大媽不識總書記”的報道引發關注——
2013年11月初,習近平來到湘西、長沙等地考察。他沿著狹窄山路輾轉來到湖南湘西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特困戶施齊文家。木屋四壁黝黑,一盞節能燈是唯一“電器”。施齊文老伴石爬專問:“怎么稱呼您?”村主任說:“這是總書記。”習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詢問年紀,聽說老人64歲了,他說:“你是大姐。”
在施齊文家,習近平坐下來同一家人算收支賬,詢問有什么困難、有什么打算,察看了他家的谷倉、床鋪、灶房、豬圈,勉勵一家人增強信心。
“我這次到湘西來,主要是看望鄉親們,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眾生活還很艱苦,感到責任重大。”習近平說。
在這里,習近平首次闡述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他說,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人均純收入從1829元增加到12900元,增長6倍多——如今,十八洞村遠近聞名,正瞄準建設“中國最美鄉村”,努力打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升級版”。
“精準扶貧”的理念,深刻改變著中國的脫貧進程。截至目前,習近平考察過的24個貧困村中,已有23個脫貧摘帽。
乘飛機、坐火車、坐汽車專程來此 全面部署“兩不愁三保障”
“我今天乘飛機、坐火車、坐汽車,先后用了三種交通工具,專程來這里看望大家。”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一下飛機,就轉乘火車、汽車前往重慶市石柱縣,山路蜿蜒,坡急溝深,輾轉3個多小時抵達大山深處的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
在華溪村村民馬培清家中,習近平說:“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療、住房安全越來越有保障,心里感到很托底。”
“脫貧攻堅是我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習近平說,這次專程來看望鄉親們,就是想實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還有哪些問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脫貧攻堅工作做得怎么樣。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此次考察中,習近平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他直言,總的看,“兩不愁”基本解決了,“三保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要“加大工作力度,拿出過硬舉措和辦法,確保如期完成任務”。
可以說,“兩不愁三保障”給中國農民吃上了一顆“定心丸”。
秦嶺深山直播平臺“最強帶貨”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新興業態大有可為
“小木耳,大產業。”
2020年4月20日,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來到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金米村地處秦嶺深處,近年來依靠發展木耳等產業擺脫了貧困。村培訓中心,幾位村民正在做網上直播賣貨的準備工作,習近平走到直播平臺前,同他們親切交談起來。
他表示,“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
中國最高領導人走進直播間的舉動引發廣泛關注,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強帶貨”。有評論指出,習近平不僅僅是帶貨,更帶出一種思路:新業態,要結合實際用起來!
近幾年,金米村先后引進農業龍頭企業5家,建成木耳大數據中心、年產2000萬袋木耳菌包生產廠和1000噸木耳分揀包裝生產線,發展智能連棟木耳大棚5個。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
金米村的變化,是中國貧困村巨變的一個縮影。而習近平所走過的24個貧困村子里的減貧故事,更是中國人民擺脫絕對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
天翻地覆慨而慷,但中國不會止步于此。正如習近平所言,“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來源:中新社
作者:馬學玲
編輯:王宇晨